来自武汉,现居上海的摄影师和影片导演Pandalee多年来一直在用相机和摄影机,记录着上海独立音乐圈的现场,从Mao Livehouse,到The Shelter,从乐队演出,DJ现场到交响乐队,她通过自己广泛的兴趣涉猎,以及独特的视觉语言传递着自己对于青年文化的独特理解。
从去年开始,Pandalee开始构思和计划一个新的短片系列,通过舞蹈,音乐和城市场景的三位结合,在各种看似不相关的文化之间找出潜在的联系。
在这个系列的第一部短片问世之后,无解专门采访到了Pandalee,听她讲述起了自己和音乐的渊源,对舞蹈的理解,以及不断变化着的城市场景对自己的影响。
很多人知道Pandalee都是通过你拍的各种照片或者视频,你现在也依然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能和我们介绍一下你在影像方面的背景吗?
我一开始是学动画的,方向是比较冷门的定格动画,1秒24帧,搭场景,或者是玩些小零部件之类的。第一个作品就是玩我奶奶家那个自行车链条做出来的。我先把自行车链条拆出来,然后拼成了一个人还有树的形状,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就有了做定格动画短片的想法,想在里面讲环保的事情。
其实无论是拍照还是做动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研究照相机了。最早用的是我爸的胶片机,一直到开始拍动画的时候,才开始用数码相机。虽然找工作的时候,没有在国内找到专门做定格动画的机构,但拍照片,还有自己拍影片,讲故事的习惯还是一直保留了下来。
音乐这块也是一直都有兴趣吗?
三岁到六岁的时候,我一直在武汉音乐学院拉小提琴,后来因为老师叫我看谱子拉琴,而我想背谱子再拉就产生了分歧了,就没有继续拉下去。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一点都不后悔。后来再次和音乐有交集是在中学的时候爱上了看电影,看了之后就会想去找Soundtrack,当时印象最深,最有启发的就是《指环王》还有岩井俊二那些电影的原声,很喜欢里面那种唱诗班,还有浪漫主义的感觉,除此之外,我对北欧的音乐也很有兴趣,包括Bjork还有Mum都会找来听,而且我听音乐的习惯基本是找那些没有歌词的纯音乐来听。
接触到电子音乐的转机出现在08年的上海世博会,当时柏林馆做了很多Techno相关的活动,包括还有北欧音乐节,都是利用读书的空闲时间来上海之后才接触到的。后来认识了当时还在电音中国工作的Esa和SIG,之后就对节奏方面的东西越来越有兴趣了,也会经常去The Shelter和Logo,然后还会看掘火网刊这样的网站。
所以给音乐现场拍照也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吗?
具体开始的原因,我也忘了,可能就是他们知道我会拍照,或者看到过我用一个很小的理光GR照相机拍照,所以就找到了我。之后我改用了佳能7D开始帮VOID拍了不少照片。我对拍派对这块的确很感兴趣,所以即便现在更多时候是在用摄像机在拍,但还是会忍不住想去拍点照片。
作为一个资深的音乐现场摄影师,能不能和无解的读者介绍一下你在拍现场时候的一些心得?
没问题,我现在还记得有段时间,上海曾有过一个叫山海Livehouse的地方,当时那边的工作人员就一直叫我去拍照,给了我很多机会。然后在The Shelter拍照的话,我觉得考验的就是整个相机的功能性,还有你对音乐人风格的理解,以及对整个场景和气氛的把控。因为在我看来,在灯光比较暗的地方开闪光灯永远都是一个忌讳。我个人在拍照的时候,一直会去关注DJ或者音乐人在现场的情感表达和状态。另外,在进入场地之后,我也会留意一下整个布局,思考一下之后拍照的角度,以及对场地里人群的捕捉。特别是通过演出嘉宾的主体来看场地观众的这个感觉,我是非常看重的。有一张给我印象很深的照片是,在The Shelter还没有装修翻新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男生,尽管穿的很普通,但他一直在看着那个DJ,然后一直在微笑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怎么会从给现场拍照慢慢过渡到自己做视频影片的呢?
这也是个很自然的过程,因为拍照拍多了之后,就会有人问你能不能拍视频来更好地记录一下,当然,我自己对这个也很有兴趣,所以包括摄影,剪辑这种基本都是自己网上看资料,然后问朋友问题,自己摸索出来的。还有之前做定格动画短片的经验,做VJ的经历也都对之后的拍片很有帮助。
我拍过朱家角水乡音乐节两三年,包括他们回顾和演出的视频。在育音堂的朋克音乐节也拍了两年,这三年还有上海交响乐团的拍摄,包括演出还有和纽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上课之类的,也一直都在记录这些。
在拍摄不同风格演出的时候,你也会有不同的角度和处理方法吗?
当然,比如像古典这一类的拍摄限制就比较大,更多是单纯的记录而已,并不能放进自己的创作和发挥。但音乐演出的话,就没有这种限制了,你可以通过不同机位的摆放,来想着去表达不一样的东西。
说会这次全新的系列短片计划,一开始是怎么想到这个形式的?
我一直都觉得感受音乐最好的方式就是舞蹈,然后从小到现在,身边也一直有很多跳舞的朋友,国标,芭蕾,民族各种都有。我一直都觉得跳舞这种身体语言很美。而现在听了越来越多音乐形式之后,就想到其实不同的音乐不也应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吗?那为什么现在感觉大家对舞蹈这种形式似乎并没有什么意识呢? 就想通过这个系列让大家知道听到音乐之后,不要去害怕打开自己,不要害羞,因为音乐本身就是和舞蹈有很深联系的。
Pandalee —— Where
整个系列第一集《Where》里“场地+音乐+舞者”的整个组合非常成功,能和我们说说背后的故事吗?
去年我有一个15天的时间去澳洲墨尔本看朋友,然后就重逢了这个当地的舞蹈家Victoria,尽管是在当地长大的,但她身上有着1/4的中国血统。而且去年八月她在外滩美术馆做驻地艺术家,作为一个舞蹈艺术家她也一直再想回顾探索自己身份,到底是属于哪里,我当时就帮她拍过一些东西。所以,到了那里之后我就联系她,说了这个拍片的想法,在得到她同意之后,就开始在墨尔本的大街小巷寻找合适的地方,就发现市中心有一个很老的监狱,了解到它关押的并不是当地人,还是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囚犯,我觉得这种感觉就和整个澳洲作为世界中转站的感觉很相衬。虽说它现在已经不关押犯人,而是一半对外开放,一半作为大学老师的教学楼。但这种历史的感觉依然很强烈,所以就选择了在那里拍摄。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虽然Victoria生于斯长于斯,但她却从未踏进过这个地方一步。这就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生活的城市呢?大家是不是都在生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呢?所以我就给这个短片取名为《Where》。然后之后的整个拍摄过程,也是以她个人的发挥为主,只有在场地环节的安排上,我才会和她讨论。
对整个系列之后的发展和接下来的记录对象也已经有了计划吗?
这一系列的每一集都单独成立,并不会有相互之间的联系,之后我会在上海的百乐门拍一个跳摇摆舞的姑娘,她在生活不顺的时候接触到了摇摆舞,之后就随着跳舞,生活中的问题也慢慢迎刃而解,现在除了跳舞之外,还会设计服装什么的,非常有意思。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故事。
在这之后,我还想去拍一个跳Hip Hop舞蹈的男生,名字叫阿荣,他以前是宗祠的店员,有专业的跳舞背景和很多演出的经历。但在接触了Hip Hop之后,他就把所有重心都放在了这个上面,真正把舞蹈当成了语言,这种状态真的非常震撼。地点的话,现在还在定,我可能会把他带回武汉,因为他是武汉人,那里也是他跳舞的起点。当然如果他再去日本拜访跳舞老师的话,我们也会考虑在那里拍。
我希望能够把这个系列继续拍下去,像昆曲也会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总之,亚文化肯定不会是这个系列的中心,我最大的希望是这个系列可以展现各种文化之间的一个关联。
采访,文:Bobby
摄影:Panda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