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的

关注无解音乐网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关注。

“你一听就是知道是Jason Hou!” —— 无解专访北京音乐制作人Jason Hou

尽管在今年才开始发表作品,但北京音乐人Jason Hou已经凭借着作品里强烈的个性,给许多乐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他作品里成熟的音色运用和结构编排,Jason Hou对电子音乐里“中国性”的强调和表达,无疑对国内乐迷有着更大的启发性。趁着Do Hits上月末来到上海演出的契机,无解特别采访到了Jason Hou,听他讲起了自己曲折的音乐之路,对中国元素的理解,以及自己做音乐时的一些珍贵心得。

 

Jason Hou 音乐链接:https://soundcloud.com/jasonhou (需翻墙)

—————–

之前无解采访Guzz的时候,他和我们说你的成长背景和Do Hits的其他人完全不一样,你之前受的全部都是正规的音乐教育,这是真的吗?

我奶奶学过钢琴,喜欢古典音乐,家里天天都会放古典名曲的磁带,我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很小就开始学钢琴,后来也学过传统作曲,以至于我后来开始做音乐时都是先用铅笔写五线谱。我在上高中之前都很少接触现代音乐,听到了摇滚乐才让我开始探索更多的音乐风格。

 

当时觉得,相比古典音乐,摇滚最大的冲击在哪里?

因为从同学那里借来《重型音乐》杂志,我听到了重金属,感觉最直接的就是听觉上的冲击,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还能出这样的声?”因为最早喜欢听的主要是融合了古典音乐的重金属,发现古典音乐的元素还可以被打破和重新演绎,后来开始听前卫金属,发现那里面融合的音乐元素更多,我都想去了解,就开始去听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音乐了。高中时因为会弹键盘被同学拽着组乐队,开始创作,有了录音的机会,就接触到了录音师和音乐制作人的工作,发现录完的声音还有那么多处理方法,感觉发现了一片新天地,就想去学习,后来总结起来都是对声音感兴趣。

 

你是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学音乐制作的,还是出国之后才开始学这个?

在国内就开始了,音乐制作完全是我自学的,主要靠上论坛看文章问问题,还有在录音棚里看别人怎么制作音乐,然后回家自己试验,经过3年多的摸索,06年独立完成了自己乐队的专辑,叫《乱世无双》,也在摩登天空发布了两首电子音乐的单曲,后来还是觉得自己的作品跟国外的音乐人相比差距太大了,从听感到思维都差很远,就决定出国学习,把声音做得更完美。

 

你如何理解更完美的声音? 是最好听的声音?还是别人没有听过的声音?

上学时我的理解就是声音要修饰得温暖,均衡,没有毛病,追求听觉上的满足;音乐上我原来也追求很多声部交织的那种精妙的感觉。毕业时我的作业是用一个关门声的采样做一整首曲子,完成这个看似荒唐的命题让我意识到声音的可能行,“噪音”也可以通过处理和安排变成音乐,这也让我开始想如何去用简单的声音表达更丰满的情感,最终意识到,声音也许都是完美的,看你怎么去用。就像一段报道台风的新闻中,如果其中掺杂着话筒振膜被风吹得失真的声音时,这段新闻才更有生命力。

 

还记得刚开始学音乐制作的时候,用的是什么软件吗?

高中时做音乐我是用电子琴上的音序器,都没有电脑,后来自学用Cubase VST 3.0,真正开始学制作时用的是Logic和Pro Tools,同时接触过Ableton Live, Reason, Digital Performer,FL Studio,我都想用用看,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个性。

Jason Hou Performing

在使用各种软件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一种找寻自己的感觉?

对,比如Ableton Live的Session View适合发散思维的人,你可以录制很多素材,然后慢慢地去试哪些组合起来更有趣。传统的软件比如Cubase和Logic就更适合线性思维的人,需要你事先很清楚音乐的走向,更适于歌曲这类结构固定的音乐类型。使用软件方面给我启发最大的是Burial, 据说他做音乐用的是Sound Forge,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设计用来做音乐的软件,而是音频编辑软件,但他用这个软件就打破了传统音乐软件的格子的限制,没有了固定的节拍,速度和量化功能,他靠视觉堆放采样,然后完全凭听感来决定他的音乐律动。

 

无解的读者有很多都对音乐制作很感兴趣,在这里能和他们说说音乐制作这个概念包括的元素吗?

音乐制作的概念在不同音乐风格中体现的不同,比如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制作更像是一个记录和还原的过程,制作人要捕捉到作品的临场感;摇滚乐的制作除了记录的功能外,制作人在后期处理时有更多的创作空间,主要是对声音做一些失真处理,让声音更有个性;而电子音乐的制作,制作人的创作空间最大,因为制作人就是作曲家、乐手和后期工程师,从最初的声音设计、采样,到编曲、录音、混音、母带处理,每个环节都是作品创作的一部分。

Jason Hou Shelter

那你自己在音乐制作的这些不同分工里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方面?

我原来最喜欢的是混音,很喜欢那种把原来凌乱的声音梳理得井井有条的感觉,好的混音能让一首歌焕然一新。做电子音乐后,我觉得源头的想法更有意思,还有声音的合成和采样的挑选,所以现在对后期处理没有那么高的热情了。

 

其实现在做音乐的门槛并不高,但是很多人最大的问题是下载了软件和插件之后,望着屏幕完全不知道如何开始,这方面你有什么建议吗?

这个我体会太深了!核心问题就是素材的选择太多,创作上没有明确方向,还有缺乏有效的工作流程。首先一定要给自己限制,才能激发创造力,如果你有很多插件的话,那就试试只用一个插件来做一首曲子的所有音色,这样往往会给自己惊喜。创作上给自己出个题,比如写一个故事,一句话,或几个形容词,一幅画都可以,按这个想法做。工作流程方面可以把声音设计和音乐创作分开,给自己一段时间只做声音, 做好之后分类保存起来,慢慢创建一套自己的声音库,以后任意一个声音都有可能启发你来做音乐,而且这样更容易形成个人风格。在你不掌握很多技术的时候,就用最简单和最顺手的方法来做,然后过一段时间学一个新招来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学习新技术不能急,一下子看一大堆教学很难消化,往往是无用功。还有就是一定要找人交流,寻找演出机会,音乐的能量要在创作者和听众间循环起来才有活力,这样会激励你去进步和更客观地对待自己的作品,不然很容易产生自卑或自大的情绪。

>>>更多采访内容请点击下一页

关于作者: Gonzo

11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