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访内容由豆瓣音乐人授权转载,采访原文见这里)
自从豆瓣音乐人的公告牌之外栏目去年改版之后,就焕发出了新的气象。从之前单纯的“纸上谈兵”,到现在凡事“亲力亲为”,通过事前事后的采访故事和现场演出的魅力,海陆空全方位地让大家真切认识了那些优秀但还不出名/还可以更出名的艺人乐队们。
今年3月,公告牌之外将带来第五场演出,而这场演出还有个特别的合作方,就是《觉》音乐+艺术节。这个每年3月在上海和北京同时举办的城市音乐艺术节,到今年已经是第六届。两周的时间内,包含众多艺术形式和艺术家,在城市间大大小小的场地的无数个活动,造就了这个特别的音乐和艺术的盛会,也给刚刚摆脱寒冷的三月带来一些春风般的温暖与活力。
这场演出的名字是“超饱和现场致幻剂”(点击购买预售票),灵感来自于大名鼎鼎的日本超级迷幻组合 Acid Mother Temple。AMT本来应该出现在《觉》音乐+艺术节的开幕演出上,不过因为#$%@#$@#%&&!!!!*的原因,他们的演出居然被取消了。
于是,豆瓣邀请了本来应该为AMT做开场演出的两支国内迷幻噪音组合,迷走神经与光迷幻联盟,参加“公告牌之外”的演出。依照惯例,豆瓣音乐人的老朋友马教授会在演出前和两支乐队聊一聊,今天的聊天对象是迷走神经的两位成员,夫妻档李剑鸿与Vavabond,和他们聊聊迷走神经的种种相关话题。
很多乐队关注的话题无非是喝酒、把妹与心灵鸡汤,但是迷走神经更喜欢探讨天文、怪谈以及神秘事物。其实这几年迷走神经的活动已经很少了,所以3月14日的演出不容错过。最新消息是,前pangbianr.com的主理Josh Feola会加盟迷走神经,作为鼓手参加现场演出。
(以下M为马教授,L为李剑鸿,V为Vavabond)
M:让我们就从迷走神经开始吧。你们还记得这个组合是哪一年在哪里组建的吗?是由于怎样的契机开始了这个宇宙噪音之旅?
L: 差不多是2006年开始构思这个组合吧,那时候我们俩都还在杭州。 最早Vavabond那会儿还是用硬件,录过一些片段。真正演出的话好像还是2008年吧。
V: 我们一直都喜欢一些神秘的东西,太空啊宇宙啊外星人啊灵异现象啊,也喜欢一些老的迷幻摇滚。记得是一个晚上,半夜出去吃东西,在杭州翠苑小区的路上,我说我想到一个很酷的名字,叫迷走神经怎么样。然后就正式开始做了。
M:我知道在迷走神经之前(以及之后),Vavabond和李剑鸿都有过很多的音乐计划,独奏,与别人合作,以及你们二人的另一个组合mind fiber。在这其中,迷走神经会占一个特别的位置吗?
L: 应该来说比重最少了吧,无论演出和录音创作来说都这样。其实2009年之后,迷走神经就没做过录音了。
V: 迷走神经对我来说挺特别的,因为我别的计划几乎都没有任何音乐性的,唯独迷走神经,传统意义上的配合会更多一点。而且只有迷走神经演出我才会出汗,耳鸣。
M:迷走神经在 Utech Records 发行过两张CD,这是一个很草根的美国独立厂牌,但有很多有意思的实验音乐人在那里发专辑(而且唱片的封面设计都很漂亮)。你们是怎么联系上的?
L:是由乐评人Alan Cummings联系我的,我也挺喜欢这个厂牌的。所以迷走神经的两张唱片都给他们发行了。
M:在演出的时候,迷走神经会提前做一些结构的吗?演出中即兴的成分占几成?会不会有一些固定下来的曲目?
V: 大概结构会事先拉出来,演出前也会在家里大概走一下音乐的走向,但往往演出时候大部分细节都是和排练不一样的。总的来说,都是想做一些有“被遗弃的星球”、“荒凉的宇宙中独自悬浮的太空船”、“一去不返的孤身一人的太空旅行”这样感觉的东西。
L:也有想过固定一些曲目,但总觉得这跟经常要排练一样的麻烦。
M:迷走神经的兴趣点包括60,70年代的老迷幻音乐,此外还有宇宙、太空、鬼片以及神秘事物。能给我们推荐一些相关的音乐以及电影和书籍吗?我知道你们俩都是超重度的恐怖片以及玛雅文化、飞碟、麦田怪圈爱好者。
V:书推荐《地球编年史》。DVD的话就是《远古外星人》。灵异故事我喜欢看网上一些短的、个人经历的那种,两句话吓出一身冷汗的。还有一些科幻的漫画也很喜欢,《异变者》、Dr. Chicken什么的。
L: 音乐的话还是那些啊,Heldon、Hawkwind、Thimothy Leary、Träd, Gräs Och Stenar、Guru Guru什么的。
电影最爱《异形》,还有《猛鬼追魂》、《 魔诫坟场》 《鬼玩人》、《摇滚狂人》、《活跳尸》、《天外魔花》什么的。
书籍当然也是西琴的《地球编年史》了,第一本《第十二个天体》真是太好看了。还有以前90年代的《飞碟探索》,《气功》什么的也不错,那里面外星人拜访地球,特异功能一类的,胡言乱语的,胡编乱造的也很飞的。标题都很飞,比如“我与女外星人同欢三次”,“中野先生与火星人一起喝饮料聊天”等。完全不管的。
M:其实最近几年迷走神经的演出已经没那么多了,但你们二人还是总一起演出,用mind fiber的名号。从听觉上来讲,迷走神经音量大,声场饱满,mind fiber更小声。从大音量到小声,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L:对,跟迷走神经来相比,mind fiber相对音量是小了。但我们不会把这种小音量作为mind fiber的风格。它还是会保持在一个正常的演奏音量。小音量有时候是这样的,有时观众特别浮躁特别的吵,我们就会自己安静下来,我们懒得跟观众说:请大家安静。让他们吵去吧。
V: 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吧。我们俩喜欢大自然,但也喜欢特别极端和反常的东西,所以可能反映出来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目前这两种状态一直还是并存的。
M:现在哪一种类型的音乐会涉猎更多一些?是大音量的表演还是小音量的即兴演奏?以及在下一步,你们是否还会有其它方面的尝试?
V:数量上好像还是mind fiber一类的演出和录音更多一些。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准备演非常小音量的东西,但往往因为音箱的效果还有现场的气氛等等,最后都演成很噪的了。下一步我还是想努力实践一下小音量的演出,也就是说尽量摆脱现场带来的一些束缚,尽量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去完成演出。
L:即兴类的演出相对比较方便。但这个也不是单纯从大小音量来区分。我觉得小音量应该作为一种技巧,而不是一种风格。刻意的小音量有时候也是一种局限吧。
M:我知道你们主要参加一些偏实验音乐的演出,在传统的演出场地之外,一些实验音乐演出经常发生在一些特别奇怪的地方。你们经历过什么奇怪的演出吗?给我们分享一下吧!
L:环境即兴在非常规的场地演出相对多一些。在山里,胡同里,农村里,猪圈里都做过一些演出和录音。这些场地演出比起常规场地来说会“困难”一些,有时很糟糕。不过意外惊喜也很多。
V: 好几年前在宋庄一个大礼堂一样的地方演出,晚上来了好多画家拖家带口的来看,我们演了没多久他们就纷纷逃出去了,有个眼看着逃出去的演完了还来握手说太好了,太喜欢了。我们演完马上就有个画家自己拿把吉他和一个女画家一起跑上来唱民歌,大家马上又很热情了。那次感觉很像去一个人民公社演了一次。
M:你们有没有在对实验音乐并不了解的听众面前表演的经历?他们会对演出的有怎样的反应?好奇,无所谓,还是逃离现场?
V: 做环境即兴之后这样的经历太多了,好多都是路人,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好奇的小孩,在我们旁边嗑瓜子的、聊天的,还有直接上来问在干什么的都有。在传统场地里演出的话,前几年还有这种特别好奇“无知”的观众,现在感觉很少了,基本都是认识的人来看了。
L: 大部分这一类听众也就看个好奇吧。比如杭州保俶山的游客,听听没意思不好玩也就走开了。
M:聊聊设备吧。圈内人都知道,老李是一个设备发烧友,有很多的好琴和超罕见的古董单块效果器。你演出时最常用到的是哪些?如果恰好有读者也想致力于吉他噪音或是自由即兴的演奏,你有什么独门秘笈可以分享?
L:发烧谈不上了,效果器都是前几年省钱买的。我大致有两套配制,一套是演奏迷幻噪音类,一套是自由即兴类。前者基本搭配是哇音+Fuzz+延迟,有时为了更厚重和更扭曲的声音,还会在Fuzz的前面加失真,在Fuzz的后面加八度音。我理想中的迷幻之音是绵长又黑色的,又有颗粒感的那种。
即兴类的表演就相对灵活一些,有时只带一个音量踏板,有时哇音搭配失真。要算秘笈的话,经常在即兴演奏中会用到一块坚硬的鹅卵石,它可以把吉他瞬间演奏的跟刀片一样锋利,有时搭配哇音,还会模仿即兴萨克斯的那种演奏感觉。
M:最后来聊聊要和你们同台的光迷幻联盟吧,中国地下嬉皮组织NOJIJI的迷幻大团,你们以前一起演出过很多次。关于他们,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故事愿意和读者分享?
V: 我很喜欢他们,我觉得都是很单纯又很潇洒的人,他们的音乐我也很喜欢,觉得很纯粹。李杨漾和李剑鸿聊得最多的是怎么做生意。我和张众叔聊过如何练灵魂出体。
L: 以前就很喜欢麻沸散乐队,NOJIJI是真正的地下之声。他们的现场也好看啊,跟祭祀,修练成仙一样的,能量场又足,又很自然。
拜托~快更新!!!!
模型区是群内好友建议新开的, 但是目前还没有资源
没合并,现在百科学wiki一样搞了消歧义页,不过比较抽风。搜卡卡罗特会搜出来孙悟空这个消歧义页,而孙悟空的消歧义页里第一个词条链接是大师兄………于是……..搜卡卡罗特搜出来大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