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的

关注无解音乐网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关注。

惘闻乐队谢玉岗专访

惘闻乐队即将在今晚开始他们的南方巡演,第一站是西安。在巡演前几天,无解也通过邮件和谢玉岗做了一次采访,其中不仅聊到了刚和Pg.Lost一起发行的黑胶合集《Split LP》,这次南方巡演的一些安排,更有谢玉岗对GY!BE、Mogwai和Mono这三大后摇巨头的现场的一些感受。详见下文

采访人:fanmu
被采访人:谢玉岗

split lp

即将开始的巡演是为了宣传这次惘闻和Pg.Lost一起发行的合集《Split LP》。能否先说一下这次的合作发行是怎么来的?

最主要的就是大家非常聊的来,经过几次的接触,大家已经成了非常好的朋友,每次他们来中国演出,都会专门多留一天在大连玩。上次我们去欧洲也去了PG LOST的家乡,大家很早就有了这个合作黑胶的想法。直到new noise和根茎唱片以及倦鸟唱片的介入,他们特别支持这个想法,后来就这么成了。不过中间波折也很多,因为国内没有黑胶厂,所有的黑胶的制作和封套印刷包装都是在欧洲,最终费了很多时间,终于成品运到了中国。最搞笑的是,当唱片运到海关时,海关通知要补交天价关税。new noise的Jef凭借个人口才,滔滔不绝的和海关工作人员讲述pg lost和惘闻间的伟大友谊,甚至上升到了中国瑞典国家关系层面,最终海关竟然免收了关税,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啊。

国外乐队经常会以split的方式一起发行专辑。乐队觉得这种合作最大的好处是在哪里?

Split会使得唱片的受众群体增加,特别是来自不同国家乐队的合辑,也让每个乐队的音乐得以在其他国家传播,这对未来乐队的巡演宣传都是个很好的铺垫宣传。

这次合集里的三首歌曲,听说其实都是在录制《0.7》期间一起录好的。那之所以选择这三首歌曲,放入这张合集,而不是《0.7》里,是有什么特殊的考虑吗?

选入这个split的三首歌是随机决定的。

看见微博上说这次巡演惘闻也会带上自己的调音师。能否介绍一下调音师的情况?这是否也意味着这次的巡演乐队对于现场声音的要求会比以往更加高呢?

其实在2004年惘闻准备录制《RE:RE:RE》这个专辑的时候,我们就和现在的调音师安子有过接触,他当时带着一台硕大的多轨录音机来到大连,我们当时准备同期录制那张唱片,但最终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他在大连待了一个月后遗憾的离开了。这也导致最终《RE:RE:RE》录音的品质很差,对我来说,算是惘闻所有唱片中留下最大的遗憾。直到2011年底,我和安子在北京又碰面了,我们聊到了惘闻即将准备的新唱片《0.7》的录制,大家的想法比较一致,决定找一个环境设备都OK的地方来同期录制,所以2012年初我们一起去了宁波,很多设备也都是从北京运到了宁波,花了1周时间,我们完成了录音。因为唱片是安子录的,所以他对惘闻的歌非常熟悉,所以他来做现场调音师也更合适,而且对于乐队来说,有一个熟悉自己的随行调音师对现场的效果太关键了,虽然成本会增加,但是这是必须要做的。

这次巡演的歌曲能否提前透露下呢?会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我们会演出Split中的部分歌曲和一些过往唱片的老歌,同时更主要的是我们会试演一些我们为新唱片创作的歌曲,因为我们计划今年秋季开始录制新唱片,所以通过演出也能让我们对新歌的很多细节在最终录制前做出调整。

这次巡演主要集中在南方的一些城市。那下半年是否会有更多的巡演呢?其他还会有什么计划?

下半年应该不会做大规模巡演了,我们接下来想投入更多精力在新唱片录音前的准备。

去年你们签了新的唱片公司倦鸟,而今年则签了经纪公司New Noise。觉得这些合作对乐队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唱片工业已不像以前了,你不能指望着签约公司给你带来什么,更多的是大家一起合作做一些对各自都有帮助的事情。对乐队来说,现在这样使得我们不用花很多时间在一些琐事上,而是更多的专注排练和创作本身。

wangwen 07

从《0.7》到这张和Pg.Lost一起的《Split LP》,乐队都给歌迷提供了黑胶介质的实体选择。我们也知道谢老师在自家的书店其实有代理加拿大厂牌的黑胶唱片,甚至今年4月20日还小小地庆祝了一下“国际唱片店”。那对于黑胶,乐队是怎么看待的?是否真的相信这几年的黑胶热能够成为一种回潮的趋势?

我不相信黑胶会真的回来,会成为大范围内流通的实体唱片。它还是属于少部分小众群体的东西,但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这个世界存在太多属于的大众的东西,多一些属于小众群体的东西这个世界才更有趣。同时尽管我自己是黑胶爱好者,但我想和其他音乐爱好者说,什么介质不重要,只要你喜欢音乐,听才是最重要的。

能否透露下《0.7》的黑胶版本目前的销售情况?如果卖得不好的话,以后还是否会坚持呢?

总共制作了300张,目前大概售出了200张。因为这是乐队第一次做黑胶,在运输和关税上的成本大大超支了,所以整体的成本很高。有了这次经验,下次会好很多。黑胶收藏性和音质要比CD好很多,所以以后肯定还是会做黑胶的。

去年底你们进行了一次欧洲巡演,对那次欧洲巡演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今后的话,是否也会考虑再多尝试一些海外的宣传和演出?

其实在欧洲巡演远比国内要辛苦。在国外演出场地不提供舞台上的设备,也就是说所有的吉他贝司音箱还有整整一套鼓,乐队都要自己带,这样你就要租一个大点的车拉着乐队和所有设备走,每到一个场地就要花很长时间搬运摆放这些设备,演出结束后,拆解设备装车开往下一站。住旅店的时候,放在车上的设备可不安全,所以你还要把所有设备全部搬进屋。这次我们幸好得到了Mono和PG LOST的帮助,他们借我们使用了他们的设备,这让我们特别感激。对一个中国乐队来说,要打开海外的市场,肯定是特别的困难。一个是竞争激烈,另外就是成本压力,你不能指望着每次去海外演出都能有赞助。我们一直在量力而行,争取让自己的音乐传播出去。

惘闻 交通

你们曾经在几年前受邀去过香港城市大学演出,前不久则来到上海的交通大学参加校园的后摇音乐节。当时面对底下大部分学生观众的时候,感想是怎么样的?

我们在学校演出的机会很少,所以会觉得很特别。倒退一些年,摇滚乐对于学校领导来说简直就是洪水猛兽。而这次上海交大演出的组织者和我说,他们团委老师很喜欢惘闻的音乐,所以很痛快的就批下来了,在资金和组织上都给了很大的支持。

这次能受邀在上海的校园里演出,是不是客观上也觉得内地的青年文化的氛围和开放程度,在这几年有了许多的进步?

时间在推移,现在青年人接触的东西很多很快,而且互联网成了几乎所有年轻人的庇护所和游乐场,如果10多年前的年轻人当时觉得摇滚乐还是一个挺酷的东西,那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摇滚乐其实就是很普通的一个流行元素而已,没什么特别的。我也发现这些年身边的年轻人组乐队的越来越少,可能就是觉得做摇滚乐并不那么酷了吧,或者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国外后摇界似乎有一个普遍的争论是后摇音乐该如何创新?在你看来,“重复”是否是后摇音乐创作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创新”又该如何去理解和实现?

首先我觉得所谓后摇这个风格被过度关注或者解读了,特别是在国内。另外,一个正常的理性的创作者想的是:我不会想做很多类型度很高的歌曲,那样没有创作快感;我不想重复听众听腻的模式,我要让听众有新鲜感。所以这么看来,重复与创新从来都不应该是个问题,它只不过是创作者自身的选择。当然,对比其他类型的摇滚乐,比如金属乐,朋克乐,雷鬼音乐,似乎存在着同样的重复和创新的问题。总之,总是有人尝试着改变和不走老路,也有人热衷于一辈子干着一样的事。对于听众来说也是这样,曾经有一个金属党和我说,他觉得所有的金属乐队都背叛过金属乐,除了铁娘子,他们一直在做同样的东西,从来没变过。我当时想:这太狠毒了!

国内这两年有了越来越多的后摇乐队,特别是北京,甚至举办过室内的后摇音乐节等。这其中有没有惘闻比较欣赏的新乐队?

我自己挺喜欢发光曲线Even Less,发光曲线感觉总有些新的元素加进去,而且他们的音乐总是透露着青春的兴奋感和热度。Even Less却是另一番感受,忧郁阴暗,比较压抑。

gybebj2013

你们曾经和Mono、Mogwai这样的世界级后摇乐队同台演出过,前两个月谢老师又追了GY!BE在北京和上海的两场专场。最后能否对这三支乐队的现场做一些评价和比较?

他们3个都是伟大的乐队,我没有资格对他们品头论足。我只能说自己的感受:GYBE对我来说始终是No. 1,别人在做音乐,他就是在做艺术品。别人在研究音效,他已经在演绎冥冥的宇宙之声响。原本我觉得他们的新唱片比之之前的专辑是个退步,但2场现场看下来,我觉得他们又进化了,以前他们还需要旋律来渲染情绪,现在他们已经把自制的声效当做音符,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音景结构。

Mogwai我觉得是最考虑听众的,他们的每张唱片都不太一样,早期和现在的作品差异很大。完全可以理解,从97年到现在,总是有新的年轻的听众加入到听Mogwai的群体之中,他们一直在试图用音乐同新的年轻听众沟通互动。这或许也是到目前为止他们受众最多的原因之一。

Mono从最初的高能量爆炸转入到完全的古典乐美学的钻研,用现代乐器去演绎表现古典乐,这本身是艰难的。因为失真吉他本身是压缩感很大的,而古典乐中的弦乐和管乐却是动态和张力十足的,这本身是一个很难突破的瓶颈,但是从现场来看,他们似乎已经部分的解决掉了这个问题,将来他们肯定也会在自己的路上走的更加深远。

关于作者: fanmu 个人网站
听歌,淘碟,看书,观演,逛展,追剧,每一件事,都只是为了让人生多一些有趣,多一些可能性。

3 Comments

  1. 你错了,这就是很简单的2端重量基本一样的平衡游戏,只要经过长期的训练都可以,和杂技是一样的。外在的道具的样子只是视觉效果,重量才是根本

Submit a comment